一、行政院客家委員會(以下簡稱本會)為表彰社會人士積極參與客家事務,對推動客家文化發展,豐富台灣文化多樣性,有卓越貢獻,足為表率者,特訂定本要點。
二、獎勵對象:凡對客家語言傳承、文史研究、藝術文化、產業發展、傳播行銷、國際交流,以及其他客家事務卓有成效者。
三、獎勵種類、名額及方式:
(一) 傑出貢獻獎:每年頒給名額由決審委員決定之,以不超過十名為原則,得獎者各頒給獎座、證書及獎金新臺幣十萬元整。
(二) 終身貢獻獎:每年頒給名額由決審委員決定之,以不超過三名為原則,得獎者各頒給獎座、證書及獎金新臺幣五十萬元整。
四、資格條件:
(一) 消極資格:
1、必須為國內、外社會人士及教育人員,但不含現職公職人員。
2、無不良素行者。
3、傑出貢獻獎參獎者,於五年內未曾獲頒本獎者。
(二) 積極資格:
1、對客家事務、藝術文化、產業經濟、傳播行銷工作有特殊貢獻或具有勛績者。
2、從事有關客家之文史研究、語言傳承,具特殊價值或傑出表現者。
3、在國際間熱心支持客家文化交流工作,促進國際了解,具傑出表現者。
(三) 參選事蹟之採計:
1、傑出貢獻獎,以參選之具體事蹟為準。
2、終身貢獻獎,以致力客家語言文化等傳承工作達二十五年以上,對於客家事務發展卓有貢獻,或眾所公認者,其參選事蹟,採計當年度往前二十五年內之具體事蹟為準。
五、推薦方式
(一) 本獎參選以推薦方式為之,推薦者須為政府機關或政府立案之民間團體(機構)或由本會及本會委員推薦,並應繳附被推薦者簽署之同意書。
(二) 推薦者應於公告徵選截止日前將參選者資料(如附件),郵寄本會,郵戳為憑,逾期不予受理,徵選時間由本會另行公布。
六、評審方式:本獎評審分為行政審查、初審及決審,其作業程序如下:
(一) 行政審查: 由本會就參選者相關資料作初步之行政審查後,提送初審委員會審查。資料未完備者,應通知限期補正,逾期未補正者喪失參選資格。
(二) 初審:
1、設初審委員會,置委員九人。其中一人為召集人,由本會副主任委員擔任;另,委員八人由本會遴聘有關專家、學者、社會公正人士及本會代表擔任之。
2、由初審委員就行政審查合格之參選者資料先行審閱,並召開初審委員會議,進行書面審查後,擇優選出入選名單。
(三) 決審:
1、設決審委員會,置委員十一人。其中一人為召集人,由本會主任委員擔任,副召集人二人由本會副主任委員擔任;另,委員八人由本會遴聘有關專家、學者、社會公正人士擔任之。
2、由決審委員就初審入選人員之資料先行審閱,並個別提出審查意見及推薦順序,再按統計後推薦順序結果,召開決審委員會議,評選出得獎人。 前項初審、決審之評審程序及評審標準,由初審、決審委員會另訂之。
七、決審委員會所提得獎名單經本會確認後公告。
八、初審、決審委員會會議應有全體評審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,並以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為評定決議。本會遴聘之評審委員均為無給職,但審查案件時得依規定支給出席費、審查費及交通費
九、得獎者事蹟,如經證實有不實者,本會應撤銷其得獎資格並追繳獎金、獎座及證書。
十、得獎者由本會擇期舉辦頒獎儀式,公開表揚。
十一、本要點奉本會主任委員核定後實施,修正時亦同。